什麼是媽媽手? 5大原則讓你遠離媽媽手的煩惱!

「你是否有過轉動大拇指時,有卡卡的感覺呢?」現實生活中,許多人因為過度地使用手部,導致大拇指至手腕處有疼痛、紅腫的現象,這即是所謂的「媽媽手」。因此以下將和各位介紹什麼是媽媽、媽媽手症狀為何,以及如何預防媽媽手,讓手部的疼痛不再是你的煩惱。

什麼是媽媽手?

「媽媽手」又稱「狄奎凡氏症」,是指位於手背橈側(拇指側)的支持帶出現增厚,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,引起管道的狹窄、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,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,或造成粘黏,導致大拇指卡住的情況。

媽媽手症狀為何?

媽媽手的主要症狀為「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,甚至無法使力」。一旦發生粘黏,會出現緊繃的感覺,大拇指活動時會被「卡住」,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。

媽媽手較常見於中年婦女、生產過後婦女等,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,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,例如洗衣服、扭毛巾等。有些準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,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發炎反應,只要稍有施力不當,便容易患上 「媽媽手」。除了媽媽外,若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,也可能得到此症。例如:長時間打字的職業、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、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、常使用手機的「拇指族」等,都屬於高危險群。

如何診斷媽媽手?

「媽媽手」的診斷主要依詳細的病史及理學檢查作診斷,典型的理學檢查為Finkelstein’s test,即將大拇指作內收及向尺側(小指側)屈曲時,會引起疼痛症狀。至於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評估發炎水腫的情形,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則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。

預防媽媽手的5大必知原則

  1. 在抱嬰兒時,盡量讓五指拼攏,手掌、手腕成水平狀,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,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
  2. 哺育母乳時,不要過度使用拇指,或是持續太久
  3. 在任何時候,必須注意用力方式不當
  4. 日常生活或工作中,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、經常重覆的動作
  5. 疼痛症狀消失後,可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

看完以上的說明,是否對媽媽手又更了解了呢?記得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用力方式是否正確,並且避免長時間有重複的動作,如此就能夠預防媽媽手。

分享此篇